b)为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有助于组织改善决策并有效地平衡成本...
累计服务6000+ 好评率98.5%
b)为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有助于组织改善决策并有效地平衡成本、风险、机会和绩效。 基于PDCA原则,ISO 55001规定了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结合ISO 55002《资产管理体系——ISO 55001应用指南》中的建议,现将企业应用ISO 55001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简述如下: 基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针,企业应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计划(即SAMP,strategic asset management plan)。例如某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策略计划为:“在未来三年内,针对厂房设施,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进行修缮与更新改造;针对生产设备,实施TPM(全面生产维护)以实现生产设备效率的提升、能耗下降、工伤事故为零。” 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一般会优先考虑安全、效率、质量、能耗、成本等方向。例如:“将关键生产设备故障率整体下降至少50%”。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文件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 维护维修策略 变动管理 测量与持续改进
一、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对其所处环境的认识;对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认识;资产范围的界定;应用ISO 5501的总要求;
二、领导:领导的作用与承诺;资产管理方针;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三、策划:处理风险与机遇的措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划;
四、支持性要求:资源提供;人员技能;人员意识;沟通;信息要求;文件化信息;
五、运行:运行策划与控制;变动管理;外包管理;
六、绩效评价: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内审;管理评审;
七、改进:不合格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
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
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例如:竞争对手的管理水平、自身的资产特点、自身的发展愿景、相关方(例如股东与客户)的期望、法律法规的要求等,以便选取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由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而判定所需的资产管理战略、资产管理目标。
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可能需要借用外脑,方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所需的经营战略与经营目标。
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方针、策略与目标
明确归口管理部门
无论何种类型与规模的企业,最好能指定一个部门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以统筹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所需的管理活动。因为系统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国内企业是一件较为新鲜的事情,所以很多企业原先并无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在此时,将固定资产管理的牵头职责归入某一个现有的部门、或成立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有必要的。
如果不想增设单独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一个次优选择是:从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部门中抽出一些人员,成立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兼职的方式来实施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需要特别注意,除非企业的执行力比较强,否则一般不赞成将固定资产管理全寿命周期内所需的管理职责分割地分配到现有的部门。如此较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后果,最终无法将固定资产管理有效系统地落实到位。
如其它管理体系一样,企业高层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层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也必须予以明确。
总之,归口部门、企业高层、各支持部门在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内将要履行的管理职责,应被逐一界定并形成文件制度。
建立文件既是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过程,也是探索继续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一个过程。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手册、方针、策略、目标及实施计划、程序文件(管理办法)、固定资产台账及档案、应急计划、使用指导书、维护维修指导书、记录等。
建立程序文件之前,应先识别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所需的流程及其责任部门。程序文件应该覆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选型、制造或建造、购置、安装、试车及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封存、调拨、租售、报废、销毁等);同时,在程序文件中,应把管理流程图绘制出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固定资产相关外包过程的管理要求(例如厂房清洗、设备委外维修等),应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文件中得到规定,以确保达到“业务外包,但职责不外包”的效果。
另一需要特别注意是: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所需的一些程序文件,尽量与ISO 9001质量、ISO 14001环境、OHSAS 18001等管理体系进行融合编制,以避免多层皮般的“重叠管理”,例如:采购程序、招投标程序、文件管理程序、记录管理程序、培训管理程序、内审程序等,就可以共用;另外,文件体系的详略程度、数目多寡,取决于管理的需要、人员的理解与执行能力等因素。
这一方面是企业普遍薄弱的环节,例如:维修时,经常无法找到零件规格书;一些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标准,因缺乏技术资料而无法判定;设备技改时没留下必要的技改记录,以至后来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弄不懂设备的结构;等等。
就有效运行资产管理体系,企业应全面识别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方面的信息,例如:管理战略、管理方针、流程目标指标、资产技术特性、维护维修要求、历史故障、固定资产产能、固定资产财务数据、风险及应急策划、采购合同、供方等。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把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信息化是较好的选择,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与准确度。例如:某钢铁厂,光是生产设备润滑点、点检部位就有数万个之多,单靠人去进行润滑和点检、做润滑和点检记录,难免出现疏漏,于是留下了故障隐患。但如果采用PDA(掌上电脑),则其准确度与全面性就会大幅提高,随后的润滑和点检统计分析报告也可自动生成。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维护维修。应结合固定资产自身的特点、实际使用状况等因素,确定有针对性的维护维修策略。维护维修策略可粗分为事后维修、定期维修、状态维修。一般来说,对于这三大维护维修策略的选择,其原则如下:
事后维修:故障损失不大;不会造成连锁损坏;维修较为便捷等。
定期维修(TBM):故障损失较大;维修较为复杂;故障发生时机规律较清晰;不具备实施状态监测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等。
状态维修(CBM):故障损失较大;维修较为复杂;故障发生时机规律不够清晰;具备实施状态监测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等。
定期维修与状态维修,均可视为预防维修。
应针对每一固定资产,确定科学可行且经济的维护维修策略。例如电梯或锅炉,除了企业内部实施自主维护、专业维护之外,应定期邀请法定单位进行检查与维护;常规的生产设备,则可能需要企业内部实施自主维护、定期更换、按时润滑、定期点巡检、状态监测等。
而且,维护维修策略应落实到固定资产的每一个关键零件、组成部分。否则其损坏或故障的出现将令人有顾此失彼之感。
常见的变动可能发生在下述方面:组织结构、岗位与职责;固定资产管理方针、目标与实施计划;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或流程;新固定资产、新固定资产系统的引进;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新法规;供应链的瓶颈;新的市场需求;新的产品要求;熟练操作工人流失突然加剧等。
对预期的、非预期的变动,应对其影响予以评估,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以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对于措施的有效性,应予以评价。在变动管理中,较容易出现疏忽的是:只评估对本体的负面影响,而缺少对连锁负面影响的评估。
企业必须对其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绩效、固定资产的状态和劣化进行测量,以寻求机会进行持续改善;以确保固定资产的性能、成本、风险得到最佳的平衡。例如:目标的达成程度、改善计划的完成及时性、固定资产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设备效率提升比例、贵重备品备件利用率、设施投入产出比、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法规符合性等。
内审是测量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符合性、有效性的常见方式之一。企业应按照策划的频次进行内审;内审员不得审核自己部门的工作;被审核区域(部门)的管理者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测量与持续改进的过程中,较多涉及到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运用。因为在不少人员经常混淆三者,故有必要厘清三者的含义:纠正即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即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人员对不合格的处理,较多只限于采取纠正而普遍较少采取纠正措施,故而导致诸多不合格的重复发生;更少采用预防措施。采取纠正措施之前,可使用WHY-WHY(五个为什么)等方法,以准确分析出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之前,可使用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等方法,以准确分析出潜在不合格的原因。
企业高层应按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评审,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 包括方针、策略和目标。
管理评审的输入含:内审结果;法规和其它要求符合性评价结果;与员工就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沟通、参与和协商的结果;与外界利益相关方就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沟通、参与和协商的结果(含投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报告或记录;目标达成的程度;事故调查、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情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对下述方面的改进决策和措施:固定资产管理方针、策略与目标;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绩效要求;资源;其它与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相关的事宜。
体系认证
体系认证
体系认证
体系认证
体系认证
扫一扫加微信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ISO审核员招聘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1 苏州瑾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9007875号-1